米乐app米乐官网app官网登录首页 > 纪念文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米乐官网app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1-07-17
张道远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吐鲁番植物园
  转眼之间,我已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工作22年。这22年里,我经历了研究所的辉煌蜕变,研究所也培育并见证了我的成长。今年,是研究所建所60周年华诞,半世纪春华秋实,六十载风雨兼程。研究所从传承第一次新疆综考“科学”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新疆首屈一指的科技担当,是四代人薪火传承、齐心戮力的华美篇章!我,有幸成为其中一份子,从我的视角,记录我与研究所共同成长的22年,作为研究所60华诞最衷心的贺礼!
  我,1973年7月出生于新疆独山子。自我呱呱坠地,就有一个同胞的哥哥。我的父亲看到一对双双的出生,喜悦之余,脱口而出,“就叫任重与道远吧!”。父亲是上个世纪60年代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高材生,1968年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边疆去,为祖国找石油。就这样,我们出生在新疆,父亲给我们分别取名为“任重”和“道远”,意思是说,建设边疆任重而道远,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要一代接着一代干。“张道远”成了陪伴我终生的名字。
  随着年长,我才知道,“任重而道远”出自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我愈发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与殷切期望,也尽量在人生的旅途中率先垂范,认真践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996年,我光荣地成为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原生土所)的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潘伯荣和尹林克老师2位老师。潘老师为人热情、学识渊博;尹老师工作细致,精益求精。2位老师带我走入荒漠植物的世界,让我知晓荒漠植物超强的抗逆能力和巧妙的生存策略,但也让我认识到更多的未知,它们是如何抗逆的?如何实现对水分亏缺的感知与响应并积极应对的?2位老师带我入门,并积极鼓励我: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去揭示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当时的生土所没有分子生物学研究力量和平台,于是,2位老师出资,送我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学习分子测序、分子建树等。1999年,我以“柽柳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硕士论文毕业,并于当年留所工作。
  硕士毕业,朝科学殿堂又进一步,但仍需进一步深造。于是,我又考取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继续从事柽柳的生态学和抗逆生物学相关研究。三年的学习,充分调动了我的主观能动性,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与科学为伴!。博士期间,虽然是当时班里少数的“在职学生”之一,也被评为班里唯一一个“中科院院长优秀奖”。这一荣誉,更是鼓励,让我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忘初心,攻坚又克难;砥砺奋进,谱写新篇章。
  抗逆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依托技术创新的新兴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新疆分子领域发展较慢,我所分子领域更是“一穷二白”,一没有相关团队力量,二没有相关仪器设备及平台。“道远不须愁日暮”,只要道路在前方、信念在心中,何愁日暮在前头?。因此,构建抗逆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发展抗逆分子生物学研究成了我的新目标,也当仁不让成了我的“责任”。
  1998年,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和中科院新疆地理所2所重组,成立了新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新上任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在研究所的十二五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在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及“特色所”发展进程中,也将“干旱区重要生物资源保育与遗传资源挖掘”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研究所在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在经费上给予倾斜与支持,依托科学院重点装备计划以及国家专项修购计划,我们根据研究需要,积极申报各项计划,不落下每一笔可能的经费去购买仪器与设备。抗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如婴儿成长,从过去的“无”到“有”,从仅有一个简陋的试验台、一个简单的离心机到现在面积近200平米、资产达2000余万元的包含抗逆生理生化实验室、抗逆分子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基因组研究中心为一体的功能齐备的“抗逆生物学研究平台”。因着平台的建设,也依托本平台的研究产出,我们为我所第一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不忘初心、攻坚克难”是我们的座右铭,也是我们构建平台的源泉和动力。
  在构建“抗逆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的同时,我们也奋起直追,积极发展抗逆分子生物学学科,完善抗逆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承蒙领导和老一辈科学家的关爱,我本人2003年博士毕业即被聘为“创新副研究员”;2005年,又被聘为“创新研究员”,成为我所最年轻的研究员,承载了老一代科学家们满满的期望。“打铁还需身子硬”,2013年9-12月,我以访问学者身份出访日本畜牧草业研究所,师从takamizo tadashi教授,学习了基因工程相关技术;2009年9月-2011年2月,受中科院优秀女科学家经费资助,出访美国杜克大学,师从裴真明教授,开展拟南芥抗旱相关基因筛选与鉴定工作。出国留学经历引导我进一步深入分子生物学殿堂,借我一双慧眼,发现了“一滴水在3秒内使得死亡态的植物复苏”这样神奇的科学现象,并诱导我一步步走上关注荒漠极端耐干植物的耐干及复苏过程的道路。神奇的科学内涵吸引着我们一群年轻人,我们自称“复苏团队”,我们聚焦前沿,努力探索,首次构建了荒漠耐干植物外源基因遗传转化技术及平台,首次高通量测序了极端耐干藓类植物的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独立克隆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逆基因30余个,并利用所获得基因创制抗旱转基因节水棉花60余份,实现棉花节水30%的目标……。我们的研究成果陆续在国际刊物发表,分别被《bmc genomics》和《bmc plant research》评为高影响力文章;研究成果被plant cell,trend in plant science等顶级刊物引用及评述;创新的研究体系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研究结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如今,以我为pi的“复苏团队”正式职工12人,拥有中科院“br”计划1名,“qr”候选人2名,青年科学家4名,外籍留学生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名,还有美国耐干研究先驱oliver melvin以及andrew wood教授国际一流的后援。诚然,我们的团队还很弱小,还在成长,但我们不忘初心,我们砥砺奋进,新的华丽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风潮汹涌,自当杨帆远航;任重道远,更须戮力同心。
  “抗逆分子生物学平台建设”与“复苏团队”的成长,离不开研究所的呵护与关怀。我们感恩于研究所给予的每一份支持。一滴水汇入大海才永不干涸,我们“复苏团队”将在研究所的引领下,积极融入中科院 “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创新改革大潮中。半世纪春华秋实,六十载风雨兼程。研究所历经60年风雨,薪火相传,硕果累累,为全面适应实现新疆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的做出突出贡献。现如今,研究所正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场壮阔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正在酝酿筹备中。风潮汹涌,自当杨帆远航;任重道远,更须戮力同心,我们将紧紧团结在研究所周围,努力奋斗,再创辉煌!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